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20年第4期710-724,共15页

中国北方主要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及其成煤、铀意义

作者:吴兆剑,韩效忠,林中湘,李紫楠,季辉,殷栋法,蒋喆,胡航

摘要: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往往叠加发育煤炭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大致以鄂尔多斯‒银额盆地为界,中国北方东、西部主要含煤、铀盆地在构造演化、充填历史和成矿年龄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盆地煤、铀空间配置却表现出相似的“下黑‒中灰‒上杂”三段式展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规律及其对成煤、铀的制约,在对比分析东、西部盆地动力学机制和典型煤、铀成矿特征的基础上,以盆地成煤、成铀期及期后的构造演化史为主线,总结东、西部盆地中生代古气候演变特征和沉积演化规律,指出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的差异是东、西部成煤、成铀差异的主因,但所有含煤、铀盆地均经历了“暖湿气候快速沉降期大可容纳空间湖沼相有机质富集期、温暖‒半干旱气候缓慢沉降期小可容纳空间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有利砂体发育期、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期次隆升剥蚀成铀期”三段式构造‒沉积演化成矿过程。对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的含铀性评价、铀成矿远景预测具有较好的判别意义。

发文机构: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含煤、铀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可容纳空间铀成矿coal and uranium bearing basininteraction of tectonic-sedimentary-climateaccommodationstratigraphic sequenceuranium mineralization

分类号: P53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P612[天文地球—地质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