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20年第5期864-880,共17页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物源分析

作者:郑志锋,闫义,单业华,赵奇,张增杰

摘要: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过程。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古水流方向为南西向,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强烈的隆升作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继承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部分物源区,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暗示秭归盆地周缘碳酸盐岩区域成为新的物源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秭归盆地东侧的黄陵背斜表现为差异性隆升剥蚀过程。晚侏罗世,黄陵背斜南部开始抬升剥蚀,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物源。早白垩世,黄陵背斜整体隆升。秭归盆地沉积物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到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挤压的转变。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秭归盆地侏罗纪碎屑组分古水流物源分析黄陵背斜Zigui BasinJurassicclastic componentpaleocurrentprovenance analysisHuangling anticline

分类号: P54[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P539[天文地球—地质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