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少轶,程银行,吏成辉,李艳锋,张天福,程先钰,杨君
摘要:砂岩型铀矿床具有水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特征,其形成及后期改造与盆地构造隆升关系密切。本文在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查明了伊盟隆起中生代以来具有四期构造抬升事件:150~126 Ma、110~100 Ma、100~75 Ma、50~35 Ma,且四期抬升事件隆升强度逐渐降低。其中第一期(150~126 Ma)抬升事件以南北向的差异性抬升过程为特征,第二期(110~100 Ma)抬升事件表现为东隆西降的掀斜过程,第三、四期(100~75 Ma和50~35 Ma)抬升事件表现为整体抬升。通过与伊盟隆起周缘地区对比,发现伊盟隆起与贺兰山地区作为统一的整体共同经历了四期抬升事件,30 Ma以来贺兰山快速隆升与鄂尔多斯盆地分离,并伴随银川盆地形成。在系统统计研究区内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成果基础上,总结出伊盟隆起内三期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第一期为早白垩世128.2±4.2 Ma~120±11 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90±5.3 Ma~71±8 Ma;第三期为古近纪古新世‒新近纪中新世54.6±1.8 Ma~20±2 Ma。第一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第一期和第二期构造抬升转换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成矿作用分别与第三期和第四期抬升作用密切相关,构造隆升强度较大并不利于砂岩型铀矿床的沉淀和矿体就位。30 Ma以来发育于伊盟隆起的砂岩型铀矿床进入成矿后演化阶段。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裂变径迹年代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砂岩型铀矿the Ordos Basinfission track chronologyMeso-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分类号: P613[天文地球—矿床学]P597[天文地球—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