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02年第4期 302-310,共9页

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

作者:吴绍洪,杨勤业,等

摘要:生态地埂区域界线由一系列反映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指标为依据,通过其空间差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客观地认识和划定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揭示生态环境时空有序性的重要途径,是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是两个相邻的,彼此不同的生态地理区质上转变的线或带,反映同一等级内划分出来的内部相对一致性与外部的差异性。界线代表有一定宽度的带,而且可能随着时间而迁移变化,等级超低界线越明显,等级超高界线越宽。在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先选择人力不能大规模改变的几个主要因素:温度指标,主要指标是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和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暖月平均气温等;水分指标,干湿指数,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年干燥度,它可以近似地表征某一地方的干湿程度,年降水量的资料通常比较可靠,但潜在蒸发的计算需要改进和提高。生态地理区域较谳级单位的划分依据侧重考虑生物气候的差异,无注意水平地带性,由于气候台站的有限性,所划分出的界线往往用植被界线去修正;而垂直地带性则将潜在植被和气候联系起来,按照降水量,潜在蒸发率和生物温度来进行划分。如何处理级别与依据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国内外很不统一。将自然与人文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尝试,有主张区划指标应函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采用可比的量化指标;也有主张在高级单位用温度,水分指标,而将资料,社会经济指标(要素)引入亚区和小区的划分区。但前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批标,后者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指标,还未能真正达到综合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生态地理区域界线指标体系植被空间差异生态环境降水量eco geographical regionindex systemboundary

分类号: P902[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来源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 CSSCI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