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士成,何凡能,陈屹松
摘要:本文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人口密度等因子与耕地空间分布的关系,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6个时点分辨率为10km×10km的耕地数据。结果表明:①就整体而言,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垦殖范围的扩张,1661-1911年土地垦殖率在O-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约2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二是垦殖强度的提高,1661-1911年垦殖率大于30%的网格占比提高了10.3%,最为显著的是四川盆地和云南中东部地区。②就清代西南地区耕地数量增减来看,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前期(1661-1724年)“复原性”垦殖,60多年间土地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减少了11.4%;中期(1724-1820年)缓慢“拓展性”垦殖,全区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下降约7%,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提高约7%;后期(1820-1911年)局部抛荒与再垦,垦殖率在0-10%的网格占比从75.0%降至72.2%,在30%以上的网格占比从9.1%提高至10.9%。相关分析表明,本文网格化重建的清代西南地区的耕地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耕地空间分布网格化重建西南地区清代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gridding reconstructionSouthwest Chinahistorical period
分类号: P208[天文地球—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天文地球—测绘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