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 2021年第1期36-53,共18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作者:孙权,裴顺平,苏金蓉,刘雁冰,薛晓添,李佳蔚,李磊,左洪

摘要: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收集了长宁地震区的丰富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对长宁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获得了研究区内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及波速比结构.结果显示,长宁地震序列主要沿着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展布.长宁地震区在6 km深度附近呈现出明显的低速、高波速比异常结构,指示着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内的速度结构在6 km之上横向不均一性较强,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W-NWW向展布;而在7.5~12 km横向不均一性则较弱,速度异常结构整体呈NNE或SN向展布.这种速度结构特征可能指示着该区6 km之上基本为沉积层,而7.5 km之下则基本为结晶基底,上下存在解耦.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震事件震级较小,且集中分布在6 km以浅,表明该区绝大多数事件受沉积层结构的控制.相较于白象岩—狮子滩和双河背斜区,长宁背斜在6 km之上呈现更为明显的高速结构,对应较强的力学性质,可能阻挡了本次长宁地震的东南向破裂而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单向破裂特征.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长宁MS6.0地震双差地震成像地震重定位三维速度结构Changning MS6.0 earthquake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Hypocentral relocation3-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分类号: P315[天文地球—地震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