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20年第5期1675-1681,共7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研究

作者:胡晓辉,盛书中,万永革,卜玉菲,李振月

摘要:基于中国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波形资料,采用gCAP方法反演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 6.0地震震源机制解以及17次M>3.5余震震源机制解,并用所得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了震源区震后构造应力场.获得以下结论:(1)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9°、68°和4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01°、53°和152°,矩心深度为10.7 km,矩震级为5.8,结果表明主震属于兼具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余震序列以逆冲型地震为主;(2)震后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EE,倾角近乎水平,主张应力轴方位为SSE,倾角接近垂直,属于逆冲型应力状态,与周边地质构造运动状态相吻合;(3)结合震源机制解特征、余震展布、等震线长轴方向以及周边地质构造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长宁—双河背斜北翼褶皱伴生的NW向断层,对应于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

发文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四川长宁地震gCAP方法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Sichuan Changning earthquakegCAP methodFocal mechanismTectonic stress field

分类号: P315[天文地球—地震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