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玉贵,丁名臣,刘义刚,邹剑,赵鹏,王业飞
摘要:稠油含碱体系化学驱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但是碱的加入会带来结垢、采出液破乳难等问题,因此,人们逐渐考虑用无碱体系驱替稠油。当前关于2类体系驱替稠油特征和机理差异的研究较少,为了明确无碱和含碱化学体系驱替稠油差异,文中主要针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和碱-聚合物(AP)体系开展了界面张力(IFT)、乳化性能和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P和AP驱替稠油机理存在显著不同,即前者通过超低IFT形成油在水中乳化型(O/W)乳状液驱油,而后者与稠油没有达到超低IFT,形成水在油中乳化型(W/O)的乳状液。驱油结果表明,化学体系驱替稠油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AP、泡沫、SP、聚合物(P)、碱(A)、表面活性剂(S)。这说明:P的加入(扩大波及体积)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前提,然后S和A才能充分发挥其超低IFT和乳化作用;气泡辅助的SP驱-泡沫驱是当前无碱复合体系驱替稠油的较好的注入方式,是接替AP驱的重要技术;与泡沫驱相比,单一SP驱存在对化学药剂的潜在浪费。
发文机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关键词:稠油提高采收率无碱体系含碱体系heavy oilenhanced oil recoveryalkali-free systemalkali-containing system
分类号: TE357.46[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