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年第5期118-126,共9页

冲绳海槽中部海底气体排放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作者:李昂,蔡峰,吴能友,李清,闫桂京,孙运宝,董刚,骆迪

摘要:海底气体排放是海洋环境中碳物质从岩石圈进入到水圈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理解甲烷在该过程中的迁移方式和表征是定量评价海底甲烷排放在全球碳循环中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本次研究使用2013—2016年采集的多波束回声测深以及二维多道地震数据,展示了与海底气体排放有关的地球物理特征,在水体、浅部地层中以及海底界面处分别识别出了束状羽状流、柱状裂隙气体疏导通道和下伏有碳酸盐岩的海床凸起,它们被解释为气体排放的地质表征,这些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叠置关系呈现了冲绳海槽中部气体排放特征,研究选取典型实例刻画了这一地质过程并总结了模型。经过分析断层与气体排放地质表征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冲绳海槽研究区内海底气体排放的分布受到了盆地构造活动的控制,冲绳海槽发生的斜向裂谷作用导致了研究区张扭断层的形成,以拉张为主的断层为富甲烷流体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致使气体排放沿正断层分布。研究表明海底气体排放可以广泛发育在以拉张应力为主的地质环境中。

发文机构: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气体排放构造控制气体羽状流冲绳海槽gas venttectonic controlgas flareOkinawa Trough

分类号: P738[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