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

作者:张绍轩,汤永杰,郑翠美,陈震,郑卓

摘要:全新世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流物源为全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提供了最主要的物质来源。然而,珠江三角洲早全新世以来的海进-海退沉积序列反映的沉积速率变化,以及退积-进积过程和起始年代因三角洲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而存在时空差异。此外,许多地点钻孔揭示出海-陆沉积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沉积间断。本文对珠江三角洲的两个典型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岩性、粒度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区域内20余个钻孔的横向对比,对全新世的海-陆沉积环境与模式转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全新世海相沉积底部年代为穿时性分布,在伶仃洋约为11 kaBP,海侵沿着深切河谷深入到番禺-三水一带的年代延迟至9~8 kaBP;高海面期不同地点存在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湾、潮坪等多种沉积环境,同时,早—中全新世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受到古地形影响,在一些地点存在许多极高沉积速率的堆积体(可达~4 cm/a)。全新世沉积由海进的退积模式转变为海退的进积模式在大量钻孔中都有明显体现,通常表现为细粒组分的粉砂含量增多,磁化率快速升高,海洋有孔虫含量降低等;其沉积环境通常由滨海相转变为网状水系下的分流间湾、决口扇或河流冲积相。由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转换至平原相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3 kaBP,并且许多地点的沉积动力转换的接触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沉积间断,即晚全新世强烈的河流冲积和三角洲平原快速推进导致对原先较老沉积物的侵蚀作用。

发文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关键词:全新世海进海退沉积模式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Holocene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depositional modelgrain-size analysisthe Pearl River Delta

分类号: P736.21[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