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年第3期144-159,共16页

南海北部31 ka以来GDGTs组成及其对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响应

作者:刘磊,管红香,冯俊熙,许兰芳,茅晟懿,刘丽华

摘要:南海因受到高纬度气候、低纬度大洋以及东亚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研究古温度和季风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研究QH-CL11柱状沉积物的GDGTs组成、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延伸的86个碳原子的四醚指标(TEX86H),分析南海北部GDGTs来源,并定量计算QH-CL11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SST),从而探讨31 ka以来南海北部古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通过甲烷指数和支链/异戊二烯类指标等,确定isoGDGTs主要来自于奇古菌,适用于古温度重建。TEX86H温度显示出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与南海北部有孔虫和UK’37 SSTs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出现在TEX86H SST中的海因里希冷事件(H1-3)和Bφlling-Allerod暖期之前的温度大幅度上升事件(14.6 ka)反映了高纬度气候对南海的影响。南海SSTs和北太平洋MD01-2421 UK’37SST的差异(△SST5)可以用来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SSTs显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在Bφlling-Allerφd暖期前增加,在新仙女木时期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早期再次下降,然后在全新世中晚期缓慢增加,这与前人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认识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对重建长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TEXH86海洋表面温度东亚冬季风强度南海北部isoprenoid glycerol dibiphytanyl glycerol tetraethers(isoGDGTs)TEXH 86 proxy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6.4[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