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年第3期43-50,共8页

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的核素分布与沉积特征

作者:宋莎莎,孙永福,宋玉鹏,杜星,董振芳

摘要: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东侧获取柱状样K2,对其进行137Cs活度分析,发现活度剖面在2.7和1.9 m处分别存在一个最大蓄积峰和次级蓄积峰,根据137Cs的大气沉降规律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数据与黄河输沙量,确定其最大蓄积峰对应于1964年,次级蓄积峰对应于1967年。柱状样的粒度组分以深度2.1 m为界可明显划分为两段,下段沉积物粒度组分稳定,上段砂粒含量明显增大并在1.9 m处达最大值。对柱状样210Pbex的活度剖面分析表明,其呈现两段式分布:1.9~3.5 m为衰变层,0~1.9 m为混合层。分析结果表明137Cs活度剖面的蓄积峰、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改变以及210Pbex活度的两段式分布均记录了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并与黄河入海泥沙量存在对应关系。本文统计了研究区1958-2014年的历史水深资料,分析得出钻孔所处海域在1964-1976年(刁口流路行河期)的淤积厚度远大于1976-2014年(清水沟流路行河期)的侵蚀厚度,因此柱状样K2的137Cs活度剖面的1964年最大蓄积峰与210Pbex活度衰变层得以存在。

发文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137Cs活度粒度210Pbex河口变迁黄河水下三角洲137Csgrain-size210Pbmouth migrationthe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分类号: P736.2[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