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研究 · 2019年第3期86-96,共11页

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作者:粟丽,陈作志,黄梓荣,许友伟

摘要:根据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78种(含变种与变型),其中硅藻门209种,甲藻门157种,蓝藻门9种,着色鞭毛藻门3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翼鼻状藻纤细变型Proboscia alata f.gracillima、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短角弯角藻Eucompia zoodiacu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各断面优势种差异较大,仅佛氏海毛藻在4个断面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63~1430.04)×10~4个/m~3,平均为76.20×10~4个/m~3,丰度较高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断面D近岸站位和汕头断面H。春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06~5.56,均值为3.99。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活性磷酸盐。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基本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发文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南海北部phytoplanktonenvironmental factors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Q948.8[生物学—植物学]

来源期刊
海洋学研究

海洋学研究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