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气象 · 2020年第1期14-18,共5页

北京市“7·21”特大暴雨不同预报产品可预报性对比

作者:宋强,孙鑫,张文龙,黄武斌,段伯隆,刘林春

摘要:利用ECMWF、NCEP全球预报产品和BJ-RUC区域预报产品,对比了不同模式对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暖区降水、锋面降水的预报效果,同时利用WRF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NCEP和ECMWF的全球集合预报产品都能预报出北京市"7·21"特大暴雨过程,但在暖区降水阶段和锋面降水阶段存在6 h左右的时间滞后,且降水量偏小;BJ-RUC区域模式预报出了整个强降水过程,且较好地预报了暖区降水,优于NCEP和ECMWF预报,但锋面降水较之实况锋面阶段降水偏南,预报的降水量小于实况。对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预报要优于业务预报,且暖区降水接近实况降水,但整个锋面降水过程存在3 h的时间滞后。

发文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 内蒙古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特大暴雨预报产品暖区降水锋面降水可预报性Torrential rainForecast productWarm sector rainfallFrontal rainfallPredictability

分类号: P457.6[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