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进展 · 2020年第5期153-157,162,共6页

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时空特征分析

作者:姚筠,张方敏,侯灿,翁升恒,吴文玉

摘要:淮河流域是独具特色的东亚季风区典型区,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农田生态区域。地上生物量能够表征农田可利用资源的现状与承载力,研究该区域生物量的估算及其变化特征,可以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东亚季风区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BEPS模型和GLOBMAP LAI产品,估算得到近38年淮河流域农田地上生物量(AGB),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多年平均AGB在年内日尺度变化呈现“单峰型”变化规律,峰值为217 d(8月5日(平年)/8月4日(闰年));淮河流域年均AGB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1981年的836.8 g·m-2逐渐上升到2018年的983.3 g·m^-2;淮河流域年均AGB年代空间分布自1980年代到2010年代这4个年代间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AGB区域上大体分布为南高北低,淮河流域的西部地区AGB也较高。近38年间淮河流域逐年AGBmax也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1981年的2111 g·m^-2逐渐上升到2018年的2610 g·m^-2。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分析较大尺度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提供案例参考,同时也可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及长期监测提供数据累积。

发文机构: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关键词: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BEPSNPPHuaihe River Basinaboveground biomass(AGB)BEPSNPP

分类号: TV8[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