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春锋,田红,黄勇,曹雯,凌新锋
摘要:为了准确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平衡中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淮河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基于数据质量控制后的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7月—2019年12月CO2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多年平均CO2通量日变化为U型特征,白天为净吸收,最大值在12时,夜间为净排放,最大值在21时30分,白天净吸收量明显多于夜间净排放量。多年平均CO2通量季节变化为W型双峰特征,1—5月、7—10月和12月为CO2净吸收,4月和8月为次大值和最大值;6月和11月为净排放。不同生育期CO2通量差异显著,小麦和水稻孕穗期CO2净吸收均最大,分别为-0.207 mg/(m^2·s)和-0.266 mg/(m^2·s)。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强固碳能力,2007—2019年平均的年CO2净吸收量为−2.58 kg/(m^2·a)。CO2净吸收量年际差异大,2008年最大,为-3.26 kg/(m^2·a);2017年最小,仅为-1.78 kg/(m^2·a)。整个生育期CO2净吸收总量为-2.8 kg/m^2,小麦和水稻分别占43.2%和56.8%。稻麦轮作两个间歇期CO2净排放量为0.21 kg/m^2。
发文机构:安徽省气候中心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中国气象局淮河流域典型农田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关键词:CO2通量多时间尺度稻麦轮作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CO2 fluxmulti-time scalerice-wheat rotationShouxian National Climatology Observatory
分类号: S51[农业科学—作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