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报 · 2020年第2期260-276,共17页

东北暖季干线统计分析

作者:方祖亮,俞小鼎,王秀明

摘要:基于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暖季(5-8月)干线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和辽宁西部,干线发生频率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干线大多呈西南-东北向,宽度为90-120 km,长度在100-800 km。东北区域暖季年均干线发生频率为15.5%。干线发生频率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均逐旬变化显著且呈正弦曲线状,其中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为波峰,干线发生频率在20%以上,7月低于10%,为波谷。干线湿侧气压相比干侧略高1 hPa,两侧温度大多在24℃以上,温差一般为1-4℃,露点梯度和比湿梯度范围分别为9.6-15℃/(100 km)和4.5-8.3 g/(kg·100 km),相当位温梯度在9.6-19 K/(100 km)。干线两侧要素及其梯度值逐旬变化显著,其中两侧湿度、温度和湿度梯度值8月呈增大趋势,而温度梯度绝对值呈减小趋势。在共计286例干线中有40%的干线触发了对流,6月上、中旬干线触发对流比率最高(超过60%)。干线是否触发对流与其所在位置关系不大。对流干线湿度梯度略大于无对流干线。无对流干线和对流干线探空要素的最显著区别是湿侧对流有效位能值,前者在1200 J/kg以下,后者基本在1200 J/kg以上,最高甚至能达到3000 J/kg。

发文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关键词:东北干线暖季统计Northeast ChinaDrylineWarm seasonStatistical analysis

分类号: P468[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P445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气象学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