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春天,交织着紧张与郁闷的氛围。即将涌出校门的十几万大学生捂着大口罩,急急忙忙地奔走于各公司、企业间。而一些勇敢的“骄子”未循“找一个单位领一份薪水”的常规,选择了“创业”这样一条充满荆棘的...
当排完2003年12月号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幅图片,当经过第174次生命蜕变(每一期杂志出版不都是她新生命的诞生吗?),《上海工商》的最后一期大样在总编辑笔下签发付印时,我们终于不得不怀着复杂的心情,...
...
...
...
400多个加盟创业投资项目集粹一堂.300多家企业现场接受咨询,还有投资专家进行具体的创业指导。这样的机会对于热哀于“淘金”的上海人来说显然并不是很多,所以当上海开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的2003年405...
...
创新是大学生创业的亮点,然而对于个刚起步的企业或个人来说,开发一个新产品的周期实在太长,而成熟产品的市场竞争程度很高,如何从中找出一个既有市场,投入市场周期又短的产品,这是创业大学生的第一项修炼。...
...
30岁的邵军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会和泥土打上交道。就在两年前,他还是一家高科技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兼着这家公司的供销业务,每月的工资加年终分红.日子过得相当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