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021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特征及形成控制因素

作者:刘忠宝,胡宗全,刘光祥,刘珠江,刘晧天,郝景宇,王鹏威,李鹏

摘要:为查明川东北自流井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特点及形成机理,采用岩石薄片、全岩X-衍射、有机岩石学、高压压汞-吸附联合测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了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及储集性能研究,并探讨了主要孔隙类型的形成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川东涪陵地区东岳庙段和川北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平均孔隙度均大于4%,储集性能较好,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以无机矿物质孔为主,其次为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无机矿物质孔对孔隙度的贡献最大。页岩粘土矿物含量及压实作用的强弱控制了无机矿物质孔的发育程度,有机质组分类型是控制有机质孔发育与否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固体沥青内普遍发育有机质孔,而大多数镜质体内基本不发育有机质孔。川东涪陵地区东岳庙段与大安寨段、川北元坝地区大安寨段无机矿物质孔与有机质孔均有发育,而川北元坝地区东岳庙段仅发育无机矿物质孔,有机质孔基本不发育。

发文机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无机矿物质孔有机质孔孔隙类型陆相页岩气页岩储层自流井组侏罗系四川盆地inorganic mineral poreorganic-matter porepore typecontinental shale gasshale reservoirZiliujing Formationthe JurassicSichuan Basin

分类号: TE122.2[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