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20年第6期30-37,共8页

基于露头和岩心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新认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作者:李建平,廖计华,方勇

摘要:关于深水重力流的流体类型、发育机制及其所形成的砂体内部构成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对南非Karoo盆地二叠系深水沉积露头及意大利Tuscan盆地始新统-渐新统钙质浊积岩露头、英国北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大量深水岩心实物的精细解剖,重新厘定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其特征,构建深水浊流沉积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前者以水下泥石流为主体,垂向上分异不明显,而后者从下至上依次表现为浊流、碎屑流和牵引流沉积,发育大量层理构造,垂向分异性好。受古地貌、物源、构造背景等因素控制,浊流沉积表现为不同的主流态、规模,具有不同的岩性、岩相组成,主要包括沟道、溢岸和朵体3种深水沉积类型。流体性质决定了砂体储层物性、内部非均质性及其勘探价值,浊积沟道中的浊流沉积部分及牵引流沉积部分、朵体核部以及决口扇砂岩储层物性较好,而碎屑流沉积和水下泥石流沉积储层物性差,这也是造成油藏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发文机构: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深水重力流块体流沉积浊流沉积形成机理露头沉积模式deep-water gravity flowmass transport depositsturbidite depositsmechanismoutcropdeposition model

分类号: TE121.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