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年第3期209-215,共7页

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及其双亲IGF-1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作者:高松柏,刘峰,詹炜,楼宝

摘要:为了研究IGF-1基因在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杂交F1代个体中的表达量差异,设计同一引物并利用qRT-PCR技术测定了15月龄3种鱼雌雄个体肌肉、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对利用荧光定量引物PCR扩增的产物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大黄鱼和小黄鱼的扩增产物序列完全一致,杂交F1的扩增产物与双亲的相似性为96.29%,说明大黄鱼和小黄鱼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变异,这可能与杂种优势的形成有关。IGF-1基因表达量分析得知,15月龄的3种鱼体内3种组织表达量从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脏>脑>肌肉,并且雌性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雄性。此外,IGF-1基因在3种鱼同一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著: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F1代>大黄鱼;3种鱼雌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雄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杂交F1代。比较发现,3种鱼3个组织中的IGF-1基因表达量的排序结果与体质量的排序结果相反(除了大黄鱼肌肉中IGF-1的mRNA表达),说明基因与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还收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解析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发文机构: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小黄鱼大黄鱼种间杂交杂种优势基因表达Larimichthys polyactisLarimichthys croceahybridqRT-PCRgene expression

分类号: S917.4[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