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清波,靳国栋,高天山
摘要:赣东北樟树墩地区早侏罗世盆地处于江南造山带东南缘,揭示盆地沉积物质来源对于认识和探讨周缘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和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樟树墩早侏罗世盆地开展了岩相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为类磨拉石建造与内陆湖沼含煤建造,碎屑锆石年龄跨度大(2431~263 Ma),未出现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碎屑锆石;碎屑锆石年龄呈现极强的早古生代峰值(420~380 Ma,εHf(t)为-10.7~-3.0,TDMC为2.08~1.58 Ga)、弱的新元古代峰值(858~663 Ma,εHf(t)为-18.8~-6.7,TDMC为2.79~2.09 Ga)和晚古生代峰值(370~355 Ma),另有少量早中生代((263±5)Ma)、中—古元古代(2431~1224 Ma)碎屑锆石记录。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华夏地块西北武夷山地区所出露地质体组成相似,而与扬子东南缘地质体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碎屑物质主要来自陆内西北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代地质体,少量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浙西北地区,具有被动型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综合区域上早中生代盆地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造山带东段景德镇—黄山东南在早—中侏罗世并未整体隆升剥蚀,华南内陆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是其周缘多板块俯冲汇聚的构造响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造成华南东南部隆升,使其开始为内陆盆地提供物源,至早—中侏罗世之交构造体制转换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减。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关键词:樟树墩早中生代碎屑锆石LU-HF同位素U-PB年代学ZhangshudunEarly Mesozoicdetrital zirconsLu-Hf isotopeU-Pb geochronology
分类号: P534.5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P597[天文地球—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