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 2018年第1期96-138,共43页

大气成分与大气化学

摘要:大气成分与大气化学研究进展1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变化观测研究1.1基于地面激光雷达比较2016/2017年冬季东北地区2次大气污染事件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了2016年12月19-22日(E1事件)和25-26日(E2事件)中国东北地区2次大气污染物的气溶胶特性和气象条件。通过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地区的激光雷达测量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退偏比,并结合行星边界层(PBL)分析了该地区的能见度、颗粒物(PM)的质量浓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结果表明,在E1事件中,低的PBL高度会导致污染物的不容易扩散,而高的PBL会伴随低的能见度,其可能原因是污染物浓度在大气中的垂直输送和跨区域的高空水平输送。在E1事件中,当PBL高度增加时,PM的质量浓度下降,而在E2事件中,却恰恰相反,2个变量呈正相关。在E2事件中,当风比较强的时候,会导致污染物加速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气溶胶的运输。在E1事件中,当大气中有强烈的逆温层存在时,会导致PM2.5和PM10的浓度增加,且E1事件中沈阳周边地区的气溶胶主要来自华北平原向西南地区的污染物输送。在E1事件中,由于当地环境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大且PBL低导致该地区消光系数较大。然而在E2事件中,当PBL高的时候,气溶胶的跨区域运输以及地面附近的低PM质量浓度则与高海拔地区气溶胶浓度较大的消光有关。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东北冬季污染事件中气溶胶特性的垂直分布。

关键词:大气化学大气成分中国东北地区地面气象要素气溶胶浓度大气污染物激光雷达比污染物浓度

分类号: P402[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