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雪梅,刘普幸
摘要:基于中国北方地区269个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温观测数据与大气环流指数等,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反距离加权法(IDW)及熵权法等方法,探讨了近58年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研究区耕地面积、人均GDP、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北方地区寒潮进行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寒潮频次总体呈0.2次·(10a)-1的速率减少,近58年研究区域共发生了159.7次寒潮,其中冬季和十一月份寒潮频次最多。高频次出现在吉林省靖宇县、安图县,内蒙古阿尔山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频次高达508次以上,平均每年8.8次,最少寒潮频次出现在华北南部,新疆喀什和阿克苏。不同等级寒潮频次差距较大,一般寒潮频次最多,共102.9次。一般寒潮、较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与寒潮频次在空间分布上比较相似,大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分布规律,东北地区是寒潮的活跃区,华北地区的活跃区在内蒙古中部,西北地区寒潮活跃区主要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年尺度而言,中国北方地区寒潮主要受CA、APVII、AO和APVAI的影响,各季节影响因子有所差异,春季寒潮主要受CQ和CA的影响,秋季寒潮与APVII、CA、AO关系显著,冬季寒潮与APVII、CA、AO、SHI均达到显著相关关系。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新疆阿勒泰地区、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为寒潮发生的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在新疆阿克苏和喀什地区,与寒潮频次空间分布相吻合。
发文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寒潮频次时空特征影响因素风险区划中国北方cold wave frequency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risk divisionnorthern China
分类号: P425.54[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