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心,孙博,周波涛,王树舟,朱宝艳,范怡
摘要:利用NCEP/NCAR、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观测资料,研究了3月巴伦支海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8月“南暖北冷”的模态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3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少)时,中国东部地表气温呈现“南暖北冷”(“南冷北暖”)的模态,东北上空对应气旋(反气旋)异常和上升(下沉)运动异常,华南上空对应反气旋(气旋)异常和下沉(上升)运动异常,地表净热通量表现为“南正北负”(“南负北正”)。进一步研究发现,“丝绸之路”遥相关型与中国东部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而3月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可以通过影响“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进一步影响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及偶极子温度异常。一方面,3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偏少)的信号可以持续到8月,在喀拉海上空通过冰-气相互作用激发南传的波列,加强“丝绸之路”遥相关的负位相(正位相),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环流。另一方面,春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偏少)使得同期欧亚大陆北部温度偏低(偏高),欧亚北部积雪呈“西多东少”(“西少东多”)、土壤湿度呈“西湿东干”(“西干东湿”)的空间格局。而土壤湿度异常的空间格局可一直持续到8月,使得“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的加强,进一步影响中国东部环流异常,最终影响中国东部8月气温偶极子型的分布。
发文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关键词:巴伦支海海冰中国东部温度偶极子机制Barents Sea iceeastern Chinatemperaturedipole patternmechanisms
分类号: P73[天文地球—海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