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通报 · 2020年第5期164-172,共9页

岩溶洼地内涝蓄水量与不同级次裂隙对溶质迁移影响的室内实验与模拟

作者:季怀松,罗明明,褚学伟,张雪梅

摘要:岩溶洼地在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岩溶地下水为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研究岩溶洼地内涝条件下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迁移及响应规律可为峰丛洼地区岩溶地下水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相似原理构建了岩溶洼地-裂隙系统物理模型,采用对流-弥散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对溶质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级次裂隙和内涝蓄水量大小对溶质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裂隙作为优先水流通道,对溶质迁移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小裂隙对溶质迁移起暂时储存和缓慢释放的调蓄作用,其溶质迁移的叠加过程使总出口溶质迁移的"拖尾"效应更加明显;随着内涝蓄水量的增加,稀释作用增强,导致溶质峰值质量浓度降低、溶质质量浓度回归至本底值的时间延长、延缓释放溶质的质量增加。该物理模型是对复杂岩溶洼地系统内污染物迁移研究的一种新探索,其模拟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对洼地内涝条件下面源污染物在岩溶水系统中迁移规律的认识。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

关键词:岩溶洼地物理模型岩溶内涝溶质迁移穿透曲线karst depressionphysical modelkarst waterloggingsolute transportbreakthrough curve

分类号: P641.2[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