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 · 2020年第6期1091-1102,共12页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顿铜金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作者:孙嘉,毛景文,王佳新,姚佛军,李玉彬

摘要:西藏多龙矿集区是中国新发现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铜金矿集区。目前,该矿集区的中部和北部已发现多个斑岩型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而区内西南部也发现了多个铜金矿床,指示了良好的找矿潜力。拿顿是矿集区内西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铜金矿床,矿化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2个阶段,早阶段矿化主要赋存于角砾岩筒中,并与角砾岩筒同时形成,而晚阶段矿化主要以脉体形式产出,切穿角砾岩筒及早阶段矿化。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角砾岩筒中以角砾形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7.5±0.7)Ma,被后期花岗闪长斑岩(116.1±1.3Ma)侵入,由此指示角砾岩筒及早阶段矿化形成于116~117 Ma。此外,明矾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晚阶段石英-明矾石-硫化物脉形成于(111.3±2.5)Ma,这也证实该矿区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特征。文章结果指示,拿顿铜金矿可能存在多期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有关的成矿岩体,并且多龙矿集区内也可能存在更多形成于111 Ma而未被发现的矿床。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明矾石40Ar-39Ar年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多龙矿集区拿顿铜金矿geochemicalzircon U-Pb geochorologyalunite 40Ar-39Ar geochorologyepithermal mineralizationNadun Cu-Au depositDuolong district

分类号: P618.41[天文地球—矿床学]P618.51[天文地球—地质学]

来源期刊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Mineral Deposits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