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 · 2020年第6期995-1014,共20页

滇西保山地块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基于流体包裹体和硫、铅同位素证据

作者:李振焕,李文昌,刘学龙,罗应,申颖,刘思晗,陈建航

摘要:滇西金厂河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保山地块北部,是西南“三江”成矿带内已知的大中型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具较高的经济价值及重要科研意义。文章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不同成矿阶段、特别是含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金厂河矿床S、Pb同位素特征,综合分析金厂河矿床成矿流体和物质的来源与演化,探讨矿床的形成机制。对石英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退化蚀变阶段均一温度为165~335℃,盐度w(NaCleq)为1.1%~9.0%;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151~266℃,WL型包体盐度w(NaCleq)为1.9%~18.9%,S型包体盐度w(NaCleq)为31.9%~33.5%;碳酸盐阶段均一温度为148~250℃,盐度w(NaCleq)为2.6%~9.9%,各阶段均一温度依次降低,盐度先升高,再降低。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成分为H2O和极少量N2,新发现了子矿物斑铜矿(Cu5FeS4),流体属H2O-NaCl体系。S、Pb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表明,金厂河矿床各成矿阶段内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状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能代表成矿流体的S同位素组成,用来限定其氧化-还原环境,δ34S值为+2.5‰~+11.1‰、均值+5.65‰,硫源为深部幔源岩浆硫和地层硫构成的混合硫;Pb同位素硫化物组成显示,富铀铅、略亏损钍铅,铅源以上地壳铅为主,另含有少量深部壳源乃至幔源岩浆铅,属造山带铅特征,且与S同位素研究成果基本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成矿系统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及流体沸腾作用的发生是主要的成矿机制。

发文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自然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S、Pb同位素成矿流体和物质成矿机制多金属矿床金厂河geochemistryfluid inclusionsS-Pb isotopemetallogenic fluids and materialsmetallogenic mechanismpolymetallic depositJinchanghe

分类号: P618.31[天文地球—矿床学]P618.41[天文地球—地质学]

来源期刊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Mineral Deposits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