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与勘探 · 2020年第5期53-63,共11页

基于地质建模的保德Ⅰ单元煤层气井产能响应特征

作者:陈博,汤达祯,林文姬,李松,钟广浩,朱学光

摘要:煤层气资源条件及储层物性特征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开展煤层气藏地质建模,厘清煤储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解释单井产能差异,可为煤层气选区、布井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保德Ⅰ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心含气量实测数据和试井渗透率测试,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和变形F-S渗透率计算公式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反演模型,完成162口煤层气井含气量和渗透率测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模型,由模型计算结果表明:4+5号煤层的含气量为2.0~5.2 m^3/t,平均3.3 m^3/t,8+9号煤层含气量为2.4~9.2 m^3/t,平均5.1 m^3/t;4+5号煤层渗透率为(0.8~9.8)×10^-3μm^2,平均6.1×10^-3μm^2,8+9号煤层渗透率为(2.8~11)×10^-3μm^2,平均7.3×10^-3μm^2;保德Ⅰ单元总体表现为低含气量、高渗透率的煤层气藏开发单元。基于建立的地质模型,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煤层气储层等效含气量、资源丰度、含气饱和度等平面展布规律,对比分析2口典型井(B1-X1和B1-X2)的地质条件,发现B1-X1井各项参数均优于B1-X2井。从过井剖面和生产曲线可以看出,影响两井产能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和储层物性条件,其中后者起决定性作用,B1-X1井条件明显优于B1-X2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渗透率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参数,而煤层气资源丰度和吸附饱和度是评价煤层气井维持高产和长时间稳产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开发前需查明煤储层主要地质条件和物性参数,为煤层气开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储层物性实验室 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保德Ⅰ单元地质建模产能资源条件物性条件Baode unit Ⅰgeological modelingproductionresource conditionsphysical conditions

分类号: P612[天文地球—矿床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