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
  • 08月29日

    欧美国家“绿色新政”比较视域下的我国绿色转型研究

    绿色发展是时代潮流。2008年联合国开始倡导世界各国推行“绿色新政”,其后欧美许多国家都把“绿色新政”作为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绿色新政”以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改善和减贫脱贫为综合目标,是欧美国家摆脱危机...

  • 08月29日

    基于扎根理论的茅山江南名山形象认知分析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

  • 08月28日

    生态问题的世界观检视

    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带给人们的思考将是全方位的,其中,从哲学世界观层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仍十分必要。世界观关注的核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等。世界观问...

  • 08月28日

    论米兰·昆德拉的生态伦理思想

    米兰·昆德拉作为当代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总体而言,昆德拉的生态思想可以分为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生态批评的倡导者之一,昆德拉十分反感单调的现代化建筑群...

  • 08月27日

    生态伦理视阈中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三个维度

    在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理论维度,人与野生动物存在着不可中断、不可逆转、不可割裂的三种善的逻辑:一是生命进化的连续性,二是本质塑造的交互性,三是价值创造的自然性。这三种善的逻辑蕴含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既是生...

  • 08月27日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成立,本刊编委孙道进教授担任首届理事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11月30日在重庆隆重召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下设的二级研究会,是全国研究和宣传...

  • 08月26日

    约翰·缪尔的自然审美思想论析

    西方对自然的关注和欣赏远少于艺术,直至18世纪才真正开始有了对自然的美学认知。早期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几乎完全依赖艺术模式,先将自然具体化、对象化为风景画作,再欣赏图画景致。这种图画式欣赏模式造就了如画...

  • 08月26日

    我们都是有“身份”的人--读《身份的伦理认同》

    “身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有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层面,每个领域的研究都表征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印记。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是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中由个人与他人...

  • 08月25日

    马克思个性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

  • 08月25日

    基于地名的上海地域性水文化特征及建设途径

    水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建设、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对水文化研究的推进,不仅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支配研究的补充,也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