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
  • 08月09日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他者书写——解读《我母亲的自传》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始于1974年,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西斯娃·德·奥博妮提出。她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如出一辙,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揭示出女性与自然之间某种天然的联系,即同为他者,在...

  • 08月09日

    绿色广告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

    绿色广告以传播生态理念、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为己任,在客观效果上,确实对环保意识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这一点不应被否定和抹杀。但在绿色广告的背后,隐约存在着企业暴利的实践意图,而...

  • 08月08日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山东省莱州市文峰路街道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发展为例

    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将自身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集体发展实现融合的发生机制与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归纳式推理方法对山东莱州田家村金丰合作社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

  • 08月08日

    “生态正义”还是“环境正义”?——试论印度环境运动的正义向度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思考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正义关系,关心的是荒野、湿地...

  • 08月07日

    战“疫”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整体的、综合的视角出发,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状态,才能实...

  • 08月07日

    引领水伦理研究的新地标——评《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与幸福之源,没有了水,地球就没有了生命,人类文明也丧失了存在根基,人类幸福也就无从谈起。但是,水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从天上、地下缓缓而出,也从高山、高原喷涌而下。水多...

  • 08月06日

    以整体性发展视野考察香港地区20世纪60—90年代生态变迁

    20世纪60—90年代是香港地区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发生激烈变迁的特殊时期。作为东亚奇迹的代表,该地地域狭小,生态问题容易爆发,解决措施易见成效。因此,本文以这一地区为典型案例,从基础性因素(人口...

  • 08月06日

    马克思实践论自由观的生态意蕴

    自由是人类的梦想,“不自由毋宁死”的启蒙口号就表达了人类的这一愿景。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他一生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比崇尚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价值在实践...

  • 08月05日

    历史脉络视角的扬州古运河遗产特征及文化识别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运河文化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思想,而要建设运河文化带,就要梳理运河文化,理解运河文化。“历史脉络”的概念是美国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方法论和核心概念,美国...

  • 08月05日

    中国省际森林资源诅咒效应的时空分异及传导机制分析

    本文提出"森林资源诅咒系数"的概念,以此检验1976-2017年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森林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森林资源诅咒高危区、森林资源诅咒严重区、森林资源诅咒边缘区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