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化市场十日讯 · 2020年第17期21-21,共1页

根植稻田课堂 传承农耕文化 南通崇川学校小学生走进稻田科普研学活动在通州举行

摘要:11月4日,“根植稻田课堂传承农耕文化——南通崇川学校小学生走进稻田科普研学活动”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金北村田梦家庭农场举行,活动由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与南通崇川学校联合举办。活动将课堂设在稻田,让南通崇川学校三年级的600多名孩子通过观摩学习了解水稻的一生,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南通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专家组组长冯成玉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水稻由种子变成大米的过程。一碗米饭按50g计算,约有2,500颗米粒、需要约3,000碗水、1调羹精制的营养肥料或1碗有机肥料,还需要农民伯伯前后160多天的护理,包括育苗、整地、施肥、平地、移栽、除草、防病、治虫、灌排水等。水稻成熟收割后,还要经过烘(晒)干、脱壳,最终变成餐桌上的大米。孩子们听后明白了农民伯伯的艰辛,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现场齐声背诵起古诗《悯农》。

关键词:农耕文化科普家庭农场研学活动观摩学习小学生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

分类号: G62[文化科学—教育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