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Schroder,周显菊,丁兰英
摘要:南大西洋地下阿尔必阶碳酸盐岩储层较具特征,但其在安哥拉南部的同位地层露头(本格拉[Benguela]和纳米贝fNamibe]盆地)却鲜有详细的沉积学研究。纳米贝盆地的碳酸盐岩常为米级厚地层,夹浅海相和陆架冲积扇硅质碎屑岩。底部碳酸盐岩地层可见由含牡蛎及棘皮动物化石的似核形石-球粒状砾屑颗粒灰岩(rud—grainstone)构成的碳酸盐岩丘(高度≤5米,直径1~2米)。凝块叠层石丘微相中可见红藻和微藻壳。该微相为海相,可与刚果和安哥拉的阿尔必阶碳酸盐岩中的藻-微生物-似核型石相比较。埋藏主导了成岩作用,重塑了碳酸盐岩的海相地球化学性质(可能除了镁的含量不符合这一推测)。由于重要的溶蚀和部分胶结作用,约22%的原生(粒间)和次生(微孔、溶模、孔洞、裂缝)孔隙是由重要的溶蚀作用和部分胶结作用而成。本文讨论了该地局部碳酸盐丘的两个沉积模型:(1)海侵滨岸海湾和浅水微生物礁的形成;和(2)海底地下泉水从冲积硅质碎屑岩注入滨岸下倾区。海相动物群与其他地方的海相阿尔必阶地层相似,部分保存的海水Mg地化标记都指示其为海侵。环境条件可能因硅质碎屑输入而变恶劣,盐度变化大且营养物含量逐渐升高,这些都与所观察到的微相一致。海底泉理论上可行,但考虑到欠缺明确的大气水标志,而且该地区碳酸氢盐含量高地下水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它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对露头沉积模型进行了探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套用于区分地下不同海相和非海相碳酸盐岩丘的标准。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包括:(1)海相或陆相动物群;(2)沉积地球化学标志,特别是成岩过程中保存的Mg、Sr和δ13C及δ18O同位素;及(3)碳酸盐岩组构,如灌木状晶体,是热成因陆相丘体判别标志�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裂谷盆地南大西洋微生物安哥拉岩丘纳米微藻
分类号: P618.130.2[天文地球—矿床学][天文地球—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