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 2018年第6期107-126,共20页

构造对东非裂谷系统陆内艾伯丁地堑中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作者:Dozith Abeinomugisha,秦佃蕊(翻译),江文全(审校)

摘要:艾伯丁地堑(Albertine Graben )是在非洲克拉通前寒武纪造山带上发育的一个第三纪陆内裂谷,它是东非裂谷系统(EARS )西支的最北端。东非裂谷系统的西支由三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南部的Rukwa裂谷、中部的坦0葛尼喀(Tanganyika)裂谷和北部的艾伯丁裂谷。艾伯丁裂谷北起乌干达与苏丹的交界处,南至爱德华湖(Lake Edward )。该裂谷通常被称为艾伯丁地堑,内有四个湖,即艾伯特湖(Albert)、乔治湖(George)、爱德华湖(Edward)和基伍湖(Kiku)。这些湖发育在被北西-南东向或东-西向转换带水平断错的不连续沉积中心之上。虽然从根本上来说艾伯丁地堑被认为是一个构造拉张地质区,但该区也确实存在确凿的扭压作用证据,表明在盆地演化的最后阶段受到了横向剪切应力影响。可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艾伯丁地堑经历了拉张和扭压两个构造幕,形成了这两种背景下的典型构造。艾伯丁地堑中一些盆地浅层发育的花状构造,表明新构造活动具有扭压性质。艾伯丁地堑受到了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的影响,为厚沉积地层(约6km)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纳空间,沉积环境为湖泊和河流三角洲。在裂谷西缘,沉积地层略向沉积中心倾斜。快速的构造沉降再加上有限的沉积物输入,形成了深的分层湖泊(stratified lake ),并伴随着怪源岩的沉积。过去几年在艾伯特湖东缘获得了重大石油发现,引发了人们对艾伯丁地堑内油气资源潜力研究的兴趣。艾伯丁地堑中已钻的油气探井证明其具备坯源岩、储层和盖层条件,且发育构造和地层圈闭。

发文机构:不详

关键词:陆内裂谷油气聚集构造幕地堑控制作用系统东非沉积中心

分类号: P542.3[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天文地球—地质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