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 2017年第4期32-51,共20页

基于支点法的美国犹他州白垩系ferron砂岩源-汇沉积物平衡分析

摘要:本文把古河流系统的沉积物通量估算值与在下游三角洲汇区测绘的沉积物体积进行了比较,对最近提出的用于源-汇分析的支点法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如河道深度、宽度和粒度)来估算犹他州中部白垩系Ferron砂岩中古干流河道的古流量(paleodischarge)。然后将估算的瞬时输沙率(instantaneousdischarge)与河流持续的地质时间相结合,来估算其向下游三角洲汇区输送的沉积物总量,目的是使沉积物通量估算值与在汇区内测绘的三角洲沉积物量达到平衡。根据水深与沙丘高度均值的标度关系确定的平滩河道深度在3.3-5.5米之间,平均为4.4米。利用河道宽度与加积面宽度的标度关系计算的平滩河道宽度在50-80米之间,平均为56米。根据这些平滩尺寸参数计算的流量在2.7×10^2m3/s至8.6×10^2m3/s之间,这也表明研究区的河流还能够经常产生异重流。到达支点的瞬时输沙率是根据所建立的沉积物搬运方程计算的。首先根据由现代气候类比对象建立的经验关系,并结合平滩事件持续时间、复发周期以及平滩时期内总输沙量的占比等参数,将这些瞬时输沙率转换为年沉积物量均值,然后把转换结果投影到FerronNotom碎屑楔状体中单个准层序的平均沉积时间(大致为14kyr)。过支点的物质平衡表明,来自源区的平均推移输沙量(约3km3)与汇区内沉积物量的2倍大体一致。不过汇区内推移输沙量存在低估的现象,这表明有部分沉积物逸出到了填图的汇区范围之外。前人的Ferron组模型显示,其沉积物分布在波浪再沉积的影响下有明显的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波浪再沉积应该是造成砂质沉积物逸出的主要因素。单个河谷期持续时间还可能存在被高估的现象,从而导致汇区沉积物量的估算结果过大,使得从源区到汇区的不平衡程度增加�

关键词:沉积物通量平衡分析ferron白垩系犹他州支点砂岩Ferron

分类号: P426.616[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