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 · 2020年第11期3537-3549,共13页

克拉通盆地构造转折区中-新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控藏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为例

作者:张园园,任战利,何发岐,崔军平,杨桂林,王琨,吉园园

摘要: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岩矿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与成因,结合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反演结果,恢复了长8段油气成藏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长8段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镇泾构造转折区构造变形受盆地边缘影响明显,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中生界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带状展布,剖面上为高陡产状且小断距错动。印支期北西向主断裂走滑明显,中、晚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喜山期北东东向次级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剪切裂隙。(2)长8段油藏经历了晚三叠世储集层、烃源岩层初始沉积形成,早白垩世初期少量低熟油近源充注形成岩性油藏,早白垩世末成熟油快速输导形成受断层及裂缝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早期油藏调整等4个阶段。(3)印支运动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展布范围,I类北西向走滑断裂控制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构造格局;中、晚燕山运动加速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并改善储层物性,II类断裂活动,为烃类输导提供垂向通道;喜山运动使先存中生界断裂活动,控制油气调整范围及油藏差异富集;其中北东东向II类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导流性能好,是最为有效的富油断层。

发文机构: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

关键词:鄂尔多盆地镇泾地区构造转换区断裂特征构造演化成藏动态过程断裂影响作用Ordo BasinZhenjing area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reaFault 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 evolutionDynamic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Influence of fracture system

分类号: P542[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P618.13[天文地球—地质学]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