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 · 2020年第12期3683-3704,共22页

辽东半岛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岩石成因:微量元素模拟和Sr-Nd同位素的制约

作者:王志强,胡滑志帆,陈斌,段晓侠,周涛发,姜锡

摘要:辽东半岛在中生代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其中尤以白垩纪岩浆作用最为强烈。本文对早白垩世三股流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三股流岩体主要由似斑状角闪黑云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分别形成于125.1±1.2Ma和128.7±2.2Ma。穿切三股流岩体的闪长岩脉形成于125.1±2.4Ma。角闪黑云花岗岩具有准铝质、富水、高氧逸度特征,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模拟和Sr-Nd同位素表明角闪黑云花岗岩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变基性岩和辽河群变中性岩的部分熔融。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并非直接来源于中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而是角闪黑云花岗岩分异演化的结果。岩相学和微量元素模拟表明,分离相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亏损中稀土的特征表明榍石也是重要的分离相。随着岩浆的演化,粒间高硅熔体由于发生水饱和而快速结晶形成具有细粒结构的高硅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脉具有高Mg#(0.51~0.52)和高Sr/Y(83.3~85.5)特征,属于埃达克质高镁闪长岩。相对于三股流花岗岩,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8723)、负的εNd(t)值(-14.1)指示闪长岩脉可能形成于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作用。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造成华北克拉通的减薄,早白垩世辽东半岛处于强烈伸展体制,富集岩浆圈地幔部分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引起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发生强烈的结晶分异,形成三股流岩体。同时,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形成埃达克质高镁闪长岩脉。

发文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〇九队

关键词:辽东半岛三股流岩体微量元素模拟分离结晶高镁闪长岩Liaodong PeninsulaSanguliu plutonTrace-element modelling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High-Mg diorite

分类号: P588.121[天文地球—岩石学]P597.3[天文地球—地质学]

来源期刊
岩石学报

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