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与应用 · 2020年第4期950-961,共12页

青藏高原1982~2015年FPAR时空变化分析

作者:焦雪敏,张赫林,徐富宝,王岩,彭代亮,李存军,徐希燕,范海生,黄运新

摘要:植被吸收利用太阳光合有效辐射比率反映了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根据青藏高原GIMMS NDVI3g(1982~2015年)和MODIS NDVI(2001~2015年)数据,采用非线性半理论半经验模型进行FPAR反演及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GIMMS NDVI3g和MODIS NDVI反演FPAR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2(P<0.01),年际变化趋势一致至少6年的区域占80%;②青藏高原FPAR受坡度和海拔影响较大,其中15~35坡度FPAR变化最快,700~2100 m海拔区间FPAR值最大;不同坡向对应的FPAR除南坡方向偏低外其他方向差异不大。③1982~2015年青藏高原四季FPAR时空变化研究中,冬季FPAR年际变化最明显,约78.5%的区域表现为增长趋势;秋季FPAR下降区域最多,但超过71.5%区域变化不显著;④基于MODIS NDVI和GIMMS NDVI两数据反演的所有植被类型的FPAR都在2012年间出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且不同植被类型FPAR的年际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发文机构: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陆表遥感数据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广东欧比特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卫星大数据事业部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FPAR植被空间分布年际变化the Tibetan plateauFPARNDVIVeget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Inter-annual variation

分类号: TP751[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