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 2019年第3期277-290,394,395共16页

芦山沫东地震动放大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韩超,余嘉顺,刘伟祖,原健龙,付小波,侯小平

摘要: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地震灾害与地震动放大效应往往存在关系,因此研究浅表层放大效应对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对芦山地区浅表层震动放大效应的数值模拟与地震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芦山城区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利用分布于芦山城区的9个地震台站所观测的'芦山地震'余震数据,以参考场址谱比法分析了研究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结果显示,芦山城区地震动放大主频主要集中在5–10 Hz,对应放大峰值在3–14倍。其中位于沫东区的L07场址放大效应十分突出,地震振幅显著的放大频段范围在5–10 Hz,平均放大峰值达到14倍。为进一步了解放大效应的特征,我们通过被动源Rayleigh面波勘探得到场址下方的地震横波速度结构模型,利用SH波传递函数模拟计算了研究场址的一维和二维地震放大效应。除了L07场址,其余场址的一维数值模拟结果均能较好刻画观测的低频段地震动放大函数,但是数值模拟的放大峰值整体小于观测结果。针对L07场址的显著地震动放大现象,开展了二维模拟。对比分析发现,二维模拟的地震动放大峰值比一维模拟结果对于解释场址观测的放大特征有显著改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效应与第四系沉积盆地的横向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发文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关键词:芦山地震地震动放大效应观测分析数值模拟Lushan earthquakeseismic amplificationobservation and analysis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31[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天文地球—地球物理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