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月侠,郑乃章,吴军明,王李
摘要:利用EDXRF、SEM、热膨胀仪、光度仪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烈山窑址出土的北宋早期和金代时期标本进行了胎釉元素组成、显微结构、热膨胀系数和烧成温度、吸水率、色度饱和值等测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烈山窑当时的制瓷工艺。研究表明:烈山窑瓷器从北宋到金早期,胎体中硅铝比从4.12升高至6.09,烧成温度降低;到金晚期,胎体中的硅铝比降低至4.01与北宋时期硅铝比相似,胎体烧成温度提高;烈山窑瓷器在北宋时期,釉式中b值等于0.908大于0.76,此时期采用钙釉;到了金代时期釉式中b值等于0.752,刚好在0.5<b<0.76范围内,处于0.76的临界状态,说明金代时期釉料配方开始由钙釉向钙-碱釉发展,根据色度值判断样品的呈色范围,并结合白釉瓷釉料中Fe2O3的含量为0.37%~0.73%,釉面泛黄;而黑釉瓷样品JW-6釉中Fe2O3的含量为2.6%,釉面则呈现黑色,判断出烈山窑瓷器是在弱还原气氛下烧成。
发文机构:景德镇陶壳大学
关键词:烈山窑制瓷工艺组成显微结构Lieshan kilnPorcelain technologyCompositionMicrostructure
分类号: TQ174.73[化学工程—陶瓷工业]K872[化学工程—硅酸盐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