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 · 2020年第2期168-192,共25页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机制

作者:罗清晨,任钟元,张乐,徐晓波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多块体拼贴和造山作用。近年来,利用东北地区火山岩研究该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及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仍存在分歧。本文选取靠近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的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对岩石样品进行了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橄榄石主元素、微量元素与斜长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以下结论。(1)中生代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作用,并且岩浆在演化后期普遍存在地壳混染现象。因此,全岩只能代表各种作用叠加之后的“混合物”,源区和岩浆演化过程的详细信息可能被掩盖,不易识别。晚侏罗世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早白垩世岩石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为主。(2)晚侏罗世橄榄石具有明显较高的Ni含量和Fe/Mn比值,Mn含量较低,源区可能有辉石岩的贡献。早白垩世橄榄石具有较低的Ni、Cr含量和Ni/Co比值,Mn和Fe/Mn比值大多落入橄榄岩的范围内,暗示早白垩世岩石可能是橄榄岩源区。(3)晚侏罗世玄武岩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相关,早白垩世玄武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

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源区组成地球化学橄榄石中生代玄武岩大兴安岭source compositiongeochemistryolivineMesozoic basaltthe Great Xing’an Ridge

分类号: P595[天文地球—地球化学]P581[天文地球—地质学]

来源期刊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Geochimica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