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沙2010年1月~2019年12月日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应日平均温度和日降水量的监测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站在日、月、年三类时间尺度下以及在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的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
千年尺度事件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响应是理解和认识冰期气候变化及动力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宁强县地洞河一支长417 mm石笋DDH1的11个U-Th年代和417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
广西百色盆地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和报道手斧的区域。狭义上的百色盆地位于右江干流的河谷地带,而广义上的百色盆地还包括了右江支流澄碧河流域的一部分(即澄碧河下游的澄碧河库区)。近期,由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科考...
鲁中山地北麓的黄土沉积是我国东部平原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目前,对这套沉积经历的风化成壤过程还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限制了轨道尺度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挖掘。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
红土坡墓地是滇西洱海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墓地。对红土坡墓地出土的3例颅骨标本进行性状观察、测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其颅面特征可以概括为长颅型、正颅型结合狭颅型,中等眶型和较阔的鼻型,中等面宽,偏低的...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亚洲季风事件与南北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联一直是第四纪古气候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落水洞长830 mm的LS23石笋15个230Th年龄和830个 δ^18O数据,重建了28.7...
欧洲-亚洲-非洲大陆聚集在一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约56%),整体上可以近似看作是超级大陆的"雏形";相应地,广泛分布的亚洲-非洲季风-干旱气候系统也可以近似为超级季风-干旱系统的"雏形"。对...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是全球环境发生转折的重要过渡时期。银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同时又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交界地带,在盆地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古环境演化的理想区域,深度为720....
基于新疆发掘的萨恩萨伊和洋海两个考古遗址,利用墓葬资料分析法对萨恩萨伊遗址青铜时代早期、青铜时代中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和战国至汉晋时期以及洋海遗址青铜时代中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和两汉时期的年均人口数进行了...
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宝贵材料,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δ13Ccell)是泥炭古气候研究的常用代用指标。我国已有数个地点报道了全新世泥炭全样或单种植物δ13Ccell记录,对这些记录的古气候解译存在明显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