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博,张浩,杨晟颢,王帅,杨元元,施辉,胡俊杰,方欣欣
摘要: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多发育致密化储层,后期成岩改造尤为重要。目前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中发现石炭系存在孔洞、溶缝以及溶蚀残丘等不同尺度的岩溶改造迹象,且个别钻井在该段有明显气测异常。因此,岩溶缝洞特征、缝洞测井响应是该区石炭系储层的基础问题。鉴于此,以柴东钻井资料为基础,岩石学-测井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开展古岩溶缝洞单元测井响应研究。研究表明,石炭系岩溶缝洞可划分为风化壳型岩溶和沿构造断裂有关的岩溶缝洞两种类型。岩溶多见于克鲁克1~2段、扎布萨尕秀组以及怀头他拉与上覆层界限处。缝洞横向可对比,往往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马中低值(20.5~35.0 API),声波时差异常增高,中子(13.9%)、密度(2.50 g/cm3)有一定镜像特征,电阻率(215.2~1100.0Ω·m)低于围岩(>1100.0Ω·m)。该区成熟的风化壳型岩溶缝洞在测井上表现为五个结构单元,上覆层、渣状层、溶洞层、裂隙-溶缝层、致密层。岩溶风化壳缝洞为该区主要岩溶缝洞类型,改造强度大于裂缝型,且共生。二者改造机制各异,但改造时间近似,推测为印支期的构造响应,时间持续到早中侏罗世甚至到早白垩世结束。
发文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测井响应岩溶储层风化壳型岩溶大气水溶蚀Qaidam BasinCarboniferouslogging responsekarst reservoirsweathering crust-type karstatmospheric water dissolution
分类号: P62[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