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岩石 ·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天然蛇纹石吸附Sb(V)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作者:肖中亿,刘爱平,龙智贤,冯钰淞,林胜

摘要:以焦锑酸钾(KSb(OH)6)为Sb(V)锑源,采用XRD,XRF,FTIR对蛇纹石进行表征。探讨了不同吸附时间、Sb(V)初始浓度、初始pH、温度条件下蛇纹石吸附除Sb(V)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动力吸附模型中,Elovich模型和假二级动力学模型对蛇纹石处理Sb(V)的拟合效果均较好,吸附过程为由化学吸附控制的非均相扩散,由假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知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82×10^-3;在等温吸附模型中,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稍优于Freundlich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8.90×10^-3;在广泛pH范围内,吸附量随着初始pH的降低而增加,初始pH值在1.9~3.6范围内时,吸附量迅速从6.66×10^-3减少至2.97×10^-3,初始pH值大于3.6,吸附量随pH值增加而减少的幅度变小;蛇纹石对Sb(V)的吸附去除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大为5.25×10^-3。蛇纹石Sb(V)的吸附为化学吸附;高零电点使蛇纹石在广泛pH值范围内可被质子化,Sb(OH6)^-与质子化的镁氧(氢氧)八面体端面形成配合物。

发文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关键词:蛇纹石Sb(V)吸附量质子化serpentineSb(V)adsorption capacityprotonation

分类号: P575[天文地球—矿物学][天文地球—地质学]X523

来源期刊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CSCD
  • 北大核心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