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
  • 05月12日

    《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中“春秋笔法”的翻译策略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作品中的一座巅峰,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层面非常广泛,且“春秋笔法”的写作方式是此典籍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故本文旨在以遵循“忠实”这一翻译标准为理论依据,重点分析《儒林外史》英译本...

  • 05月12日

    《诗经·蒹葭》中“追寻”模式的文化内涵探析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丰富的文化原型(模式)意义,《秦风·蒹葭》中的“追寻”模式即为其中之一。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去观照这种“追寻”模式,深入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对真、善、美执着追寻的生...

  • 05月11日

    逃离与困守:析《骨》中隐无和类我形象的共同指向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成名作《骨》是新唐人街叙事,叙述者以局内人的视角以探寻妹妹安娜的死因为主线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本文借助台湾学者“隐无”理论和社会学家彼得·邝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小说中的潜在文本。与此相...

  • 05月11日

    从目的论角度看文学文本的缩译——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缩译”是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翻译策略,广泛见于各种体裁的翻译中,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的缩译本。本文则以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中文缩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阐述了缩译在文学文...

  • 05月10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为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以四川省试点县资中为例,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四川资中县的实地调查和问题分...

  • 05月10日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商务信函要求语言表达严谨准确,但在商务信函中恰当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客观准确、灵活生动、礼貌得体。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在国际商务...

  • 05月09日

    般若学与《物不迁论》

    一直以来,学界对《物不迁论》中动静关系和“不迁”之所以可能的认识褒贬不一。研究《物不迁论》,需要注意《肇论》诸篇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更不能脱离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思想的一贯体系。文章着眼于僧肇中观学的大背...

  • 05月09日

    社会转型期农村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的政策思考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样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物质供养状况逐步改善,而精神赡养被忽视,被经害的现象非常普遍,且引发了若干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

  • 05月08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马...

  • 05月08日

    《论语》中的“智”、“仁”、“圣”关系探微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仁”、“智”、“圣”三者各自在《论语》中的特定的涵义和作用,得出在《论语》中“知”、“智”、“仁”、“圣”是有关联的,并且是有逻辑的展开的。“智”不仅是“知”的完成和实现,还是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