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20年第10期1578-1587,共10页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形变机制——震后余滑效应和黏滞性松弛效应

作者:李宇磊,张永志,王帅,刘泰

摘要:利用较为完善的球体位错理论,结合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GPS数据,研究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形变机制。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①单一的震后余滑模型(模型1);②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模型(模型2)。模型1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20~35 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 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2得到的余滑分布与模型1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模型2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源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 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

发文机构: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尼泊尔Mw7.8地震GPS数据球体位错理论断层余滑地幔黏滞性松弛2015 Nepal Mw7.8 earthquakeGPS data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fault afterslipviscoelastic relaxtion

分类号: P315[天文地球—地震学]

注:学术社仅提供期刊论文索引,查看正文请前往相应的收录平台查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