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古称周原,周原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000多年以前,周文王、武王及周公姬旦率领他们的子民,由这块神奇的土地出发,伐纣灭商,创立周王朝,留下了深厚悠久的周文化遗产。周礼村落为周原土地上...
...
2020年初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凸显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也折射出公共卫生重大事件治理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疫情中心湖北武汉早期防控举措和表现的观察发现,属地管理原则在预防大规模传染病上有着难以克...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作为牧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的重要措施,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生态补偿在理论层面存在很多争议,不少学者认为生态补偿的逻辑由于破坏当地人的内在保护机制而不利于生...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
中国即将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此后扶贫工作将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结合了官僚体制的常规运作与集中动员的机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由于集中...
20世纪50年代初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是一场围绕身体开展的运动式普法活动,其间身体不仅是推行法律的载体,还是政治操演的主题。在身体之伤的体悟中,多种元素交织互化,妇女借助“具身性认知”场域,认清了封建婚姻...
农业技术嵌入乡土时,在差异性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下,技术的行动逻辑与农民的行为策略呈现出迥异的样态。农业技术嵌入的方式是由国家、村庄、农民三种力量共同形塑的,技术担纲者的乡土亲和力使技术具备了扎根乡土...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与农村社区长达10年互动的社会过程来呈现非先赋性信任再生产的逻辑。分析发现,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实现由外而内并不是从“外人”变为“自己人”的线性嵌入,而是在“深嵌则依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粮食安全及相关农业问题之于现代社会的整体性意义再一次凸显在公众视野之中。202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四届农业社会学论坛以“疫情影响下的农业安全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多个相关议题,旨...